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担当交答卷。40多年来,航空工业牢记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不断前行,走出了一条非航空民品改革创新的进取之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代航空人,不断探索追求,坚守发展的初心与攀登的恒心,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为什么干”“干什么”以及“怎么干”民品这三个基本问题,并在一次次实践中突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回望来时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国防科技工业保军转民,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重大决策。从这一年开始,响应党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方针,军工企业重新开始大规模发展民用产业,航空企业开始积极探索非航民品领域的发展之路。
1978年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国防科技工业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走军民结合道路的战略思想。他指出:国防工业设备好,技术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起来,加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中去,大力发展民用生产,这样做有百利而无一害。
随后,军工企业重新开始大规模发展民用产业,航空企业开始积极利用军品富余生产能力,向民品“大转、快转、全面转”,以较少投入开发了大量民品。
1978~1988年,是航空工业非航空民品的起步时期。此时,军品订货大幅下降,军工企业生存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我国处在“短缺经济”时期,民用产品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这一阶段,航空工业“军转民”迅速铺开,航空企业开发的自行车、洗衣机、电风扇、摩托车等几百种民品投放市场,缓解了社会的物资供应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工企业职工的生存问题。到1988年,民品产值为39亿元,占总产值由1978年的6%上升至1988年的74%。
1988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航空航天工业部制定了“航空航天为本,军民结合,军工第一,民品为主,走向世界”的工作方针,确立了“军转民,内转外,攻关加合作”的发展思路。航空企业开始实施军民分线生产,并逐渐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开展合资合作、技术引进,加强技术改造。此间引进了摩托车、制冷产品、大客车、微型轿车、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称重传感器等15种民用技术,形成了摩托车、大客车、电冰箱、汽车零部件、空调压缩机、纺织机械等一批支柱产品,组建了金城铃木、金城有限、华昌电器等一批合资公司。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进一步解放了民品开发人员的思想,非航空民品的规模化经营有了质的提高,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制冷设备三大支柱民品产业。1993年,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成为航空工业以民品为主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到1993年,民品产值达到107亿元,占总产值的71%。至此,航空工业非航空民品规模化经营已逐步形成。
199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撤销航空航天工业部,成立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提出“突出主体、加强两翼、发展经济、振兴航空”的发展方针,实施“大集团、大产品、大商贸,高科技、高效益”的发展战略,并于1994年出台促进民品产业发展的“腾飞计划”。航空工业开始深化国企改革,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合资合作,形成多元资本,启动“走出去”发展战略,取得了较好效果,非航空民品发展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促发展的道路。
金城摩托车在南美、南亚组建合资企业,部分经营民品的企业纷纷进行改制,成立了很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以此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灵活管理机制。1996年,以军民结合业务为主的力源液压在上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有“番号”的上市公司。到1999年,民品产值达到263亿元,占总产值的75%。
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两个集团培育壮大了哈飞汽车、昌河汽车、金城摩托、庆安压缩机、贵航汽零、新航汽零、天马液晶显示器等非航空支柱民品,开发了太航汽车安全部件、成飞磁悬浮列车、柴油电喷装置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军民结合强的产品,非航空民品产业向高科技产业不断迈进。到2008年,非航空民品收入达到538亿元,占总收入的36%。
2008年,航空工业重组整合。当时,为了有效应对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国家出台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航空工业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加快在全国的产业布局。在非航空民品方面,通过实施集团公司总部“放心”“放权”“放行”及各单位“放手”“放胆”“放量”发展,发挥军民技术同源的优势,延伸航空产业链,形成了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及矿业化工、锂离子动力电池、传统优势产业、大型成套装备、新兴产业等九大重点产业,非航民品产业以内生外联打造产业集群发展。到2016年,非航空民品收入达到1238亿元,占总收入的33%。
2016年,航空工业党组提出,非航空民品要坚持“三同”(与航空制造业“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原则,聚焦“三高”(高端装备项目规模化、高新技术项目产业化、高附加值项目服务化)方向,打造由航空优势技术和优势资源推动的产业集群,支撑航空防务,引领智能制造。为进一步聚焦产业发展方向,非航空民品重新划分为交通运输、电子信息、电力电气、通用与专用装备、能源与材料等五大产业。
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指出,“十三五”期间,航空工业坚持“三同”原则、按照“三高”方向有序发展非航民品产业,由规模扩张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聚焦主业“三同三高”转变,打造由航空优势技术和优势资源推动的产业集群。工业制造实现创新牵引与行业地位提升。印制电路板行业地位由全球排名前15名升至前10名,光电连接器规模效益持续双增长,中小尺寸显示屏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汽车公司在中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中排名第六。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评估,与一汽、东风、中车等央企的合作进一步深化。智能制造机器人、虚拟现实、操作系统、激光投影等项目市场拓展喜人。
面对不同的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环境以及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民品发展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以及实施方案经历了不断调整的过程。航空人的思想观念逐步由被动解决生存干民品,向主动创新寻求新动能发展民品转变;发展思路逐步由规模为主多元发展民品,调整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三同”“三高”聚焦发展产业;发展模式逐步由项目式发展向产业化经营转变,重点产业建立起了专业化市场化的体制机制。
奋进谱华章:非航空民品发展成效显著
40多年来,非航空民品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支撑着航空产业的发展与航空工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航空工业非航空民品的规模迅速提升,效益同步增长,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2020年,集团公司非航空民品实现收入1462亿元,占集团公司收入的31%;质量效益不断改善,重点企业实现利润持续增长。近年来,在注重规模和效益的同时,集团公司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非航空民品的行业布局不断优化。
领军企业逐步涌现,行业地位不断提高。非航空民品涌现出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一定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及产品,在细分市场的行业地位上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共有10余家企业进入所在行业前十位,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与拉动作用。其中,深南电路印制电路板系列产品的整体排名上升至全球第8名;中航光电的光电连接器产品位居全国第2名、全球第13名;天马应用于智能手机的LTPS|TFT|LCD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车载显示TFT模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精机科技的调角器、宝胜的电线电缆稳居国内行业排名前2名,市场覆盖面与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大;耐世特在汽车转向系统细分市场排名全球前5,传动系统排名全球前3。
推进融合发展,积极培育“三高”产业。坚持“三同”原则和“三高”方向,积极协同内外部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虚拟现实、民用工业级无人机等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在智能装备方面,改革组织模式,协调航空工业制造院整合内部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力量,于2017年成立了智能制造装备中心,为航空专用装备发展奠定基础。在虚拟现实方面,成立航空工业虚拟现实产业联盟,汇聚行业内外产、学、研、融、用各方资源,构建研发、应用、双创和资本运作四个平台,围绕航空武器装备模拟仿真传统市场的同时,主动拓展智能制造和其他民用行业市场;依托虚拟现实产业联盟,围绕产业拓展规划,以重点开发项目为抓手,以基础共性技术和关键零组件研发为重点,带动集团公司智能产业的全面发展;组织了航空工业虚拟现实成果展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了集团公司虚拟现实的研究成果,吸引了航空工业内外对虚拟现实的广泛关注,并提升了集团公司在虚拟现实产业的行业位势。工业级无人机方面,“翼龙”系列、AR500及航空工业金城复合翼无人机在应急通信保障、气象探测、人工增雨、物资投送、森林消防等新领域创造了多个“第一”,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上亮相,体现了航空担当。在天脉操作系统、激光投影机、无人值守智能应用、智慧城市等军转民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突出核心技术优势,打造高技术高质量的品牌形象,加速实现产业化。着眼民品产业的未来发展,不断梳理航空优势技术能力,开展军用航空核心优势技术衍生谱系梳理工作,明确产业拓展重点领域。
持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从1993年飞亚达上市开始,航空工业发展民品一以贯之地坚持市场化方向、资本化运作、专业化整合。非航空民品积极开展资本运作,借助资本的力量规范公司治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整合上市。坚持贯彻专业化整合思路,发挥上市公司平台作用,以资本为纽带,整合集团公司内部专业重复、力量分散、低水平的业务能力,提升战略协同,优化资源配置,带动产业化发展。在航空工业24家上市公司中,非航空民品为主的上市公司占到15家。二是多渠道融资。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在保证核心控制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吸引政府、社会等各方面投资,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天马在投资建线的过程中,发挥身处国家鼓励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政策、税收、融资等方面得到大力支持。生产线建成后,在为当地带来税收和就业的同时,政府投资也可通过多种形式逐步退出,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快速发展。三是国内外并购。着眼于主业核心能力提升,利用资本的力量,国内完成了中航光电并购西安富士达及深圳翔通光电、中航电测并购上海耀华及石家庄华燕等,国外完成了对耐世特、瀚德、大小KOKI、海力达等企业的并购。
非航空民品企业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创新激励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分配方式。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面,中航光电、中航电测、耐世特、贵航股份等已经或正在实施股权激励。在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方面,中航联创实施了骨干员工持股。在科技型企业分红权激励方面,西安翔迅、洛阳隆盛、洛阳伟信等科技型企业实施了岗位分红权激励,制造院、光电所等科研院所实施了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按照非航空民品企业实施“贴身经营”的要求,中航空管装备等企业在成立时就实施了员工持股计划。此外,深南电路探索推行了“动力机制变革全覆盖”,对高管实施股权激励,对核心骨干实施业务目标导向激励,对一线员工实施薪酬总包,通过分层分类的激励方式,解决了企业的有效激励问题。
积极搭建平台,双创工作取得新成效。航空工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双创”工作战略部署,在积极推动“航空工业+互联网”双创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构建集团公司整体“双创”体系,取得良好成效,得到国务院领导、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2014年,航空工业成立了专业化平台公司——中航联创,打造“中航爱创客”品牌,推动航空优势技术与民用产业需求相融合,与全社会创新创业主体一道联合创新、联合创业、联合创造。2017年,航空工业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明确了“五类双创基地”和“三大网络平台”的建设内容。在“中央企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双创工作成就展”中,国务院领导参观航空工业展台并对集团公司双创工作给予肯定。集团公司各级单位涌现出陕西航空企事业单位“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五小活动、青岛前哨国家科技孵化器、中航国际“微创新”等多种双创模式。
整装再出发:不断追求新的跨越
经过40多年的发展,航空工业非航空民品成绩显著,但依然面临各种突出问题和严峻考验。非航空民品产业将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集团“一心、两融、三力、五化”新时代航空强国战略,坚持“三同”原则、“三高”方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激发内生动力、挖掘市场潜力、增添微观活力,以企业培育、能力提升、锻造长板、改革创新、产融结合等为抓手,大力布局数字经济,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擎,促进航空技术、产品和服务向符合国家和集团战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延伸,推动“十四五”集团产业拓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为维护国家安全、服务国民经济、提高民生福祉贡献力量。
到2025年,力争实现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业务布局显著优化,形成“一新一高一服务”(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三个千亿级产业群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车载系统、高端线缆、产业投资与金融,以及供应链等重点产业的行业竞争力、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全力支撑航空工业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制造强国的使命任务。
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在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以做强做大做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目标,以基础电子元器件产品为核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市场应用推广,新型显示、印制电路板、光电连接器等支柱业务实现全球行业领先和高质量发展,加速推动应变电测、工业软件、空管系统装备等业务产业化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备基础的重点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与提质增效,保持高端车载体系、高端线缆等支柱业务在国内行业的领先地位,提升复合材料、专用车(含方舱)、航空模拟装备等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集约经营、协同赋能”为原则,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产业金融与航空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供应链集成服务等业务的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专业技术服务形成新模式。
蓝图已经绘就,使命催人奋进。“十四五”期间,航空工业非航空民品产业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向新时代、新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砥砺奋进、开拓进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精神,为实现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为把航空工业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贡献力量。